“一、二、三推!一、二、三加油!”在一聲聲加油鼓勁的號子聲中,老師和同事們奮力地推動車輛,伴著汽車發動機一陣急促的轟鳴,兩輛運輸玉蝶善愿物資的車輛終于沖出了半坡泥濘的深坑,一路向前開往泉口鎮新壩小學……
2014年6月20日,持續多日的暴雨天氣已讓貴州多地拉響了黃色預警,為了趕在學校暑假前將幫扶物資送到老師和孩子們手上,玉蝶善愿公益隊伍頂風冒雨近6個小時,終于到達了德江縣泉口鎮新壩小學,雖然我們事先對此行的困難已做好了預估,但就在進入學校約9公里的山路上仍然出現了本文開頭感人的一幕。
泉口鎮通往新壩小學的這9公里山路,路面全是由碎石和泥土鋪就而成,依山而建的道路曲折蜿蜒,路狀極差,特別是經過近期暴雨的沖刷,大大小小的水塘積滿其中,山路斜坡出,松軟的路基被往返的車輛碾出一道道深轍,我們的車輛行進此處,拋錨、打滑……突發狀況持續不斷,但是面對這一個個困難屏障,大家群策群力、毫不退縮,修路、墊石、找尋最佳行車點、推車……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戰勝了一個個行進路上的困難,同事們身上所展現出的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團隊作風,成為我們此行最大的收獲。
為了讓運送物資的車輛能夠輕裝前行,同事們和聞訊趕來的老師、同學們一起徒步走向學校,雨霧中、山路旁,樹木青山朦朧蔥郁,稻田里溢出的雨水匯成一條條清亮的小溪嘩嘩流淌,大家一路上的艱辛被這一張張淡淡的水墨畫轉化成遠離塵囂的愜意。路上同老師們的交談中得知,就是在這條崎嶇不平山路上,孩子們每天都必須行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學校,有的同學甚至更遠、更艱難,山里孩子們的求學之路深深地觸痛著大家的內心。
徒步行進約1個小時,我們終于來到了位于山凹深處的新壩小學,一排兩層的教學樓橫貫在道路旁邊,因為地理條件限制,呈三角形狀的學校操場上孤零零的立著唯一的籃球架,但是同周圍的新壩村泥濘破舊相比,整個學校任然顯得格外漂亮、整潔。走進學校,迎接我們的田校長詳細向我們介紹學校的實際情況,新壩小學現有教職員工17名、在校學生214名,唯一的這棟教學樓是縣政府2011年申請的世界銀行貸款修建而成,因為地處偏遠,再加上泉口鎮經濟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目前為止欠款還未還清,因為沒有資金修建教師宿舍,老師們只能租用學校周邊的農房居住,可是就在這樣極端困苦的辦學條件下,新壩小學的老師們無怨無悔、辛勤耕耘,學校以優異的教學成績年年都被評為德江縣優秀小學,孩子們的書法、剪紙等作品還多次在縣里評比中獲獎?粗虒W樓前張貼的“發揚苦學方略、展示師生風采、弘揚山區文明”的橫幅標語,我們不禁為新壩小學能有如此優良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質量而感發由衷的贊嘆。當我們把全新的教學用品、新文具、新鞋子、新校服親手送到老師和孩子們手上,校園里孩子們的歡笑聲不絕于耳,田校長說,好久沒有看到孩子們這么開心了,學校里大多數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父母和親人,也十分好奇山外的世界,這次玉蝶組織慈善公益活動,不僅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一絲鮮活的顏色,也讓他們懂得了什么是感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并將這份感恩之心傳承下去。
慈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滿足,是一種良知,是一種責任。玉蝶自走上慈善之路那天起,便將這份責任扛在肩頭,將這份良知銘記于心,不倫山高水遠還是嚴寒酷暑,玉蝶善愿的愛心之路將一路向前、永不停息.
(通訊員:劉速琴)